24小时黑客在线QQ_24小时黑客在线qq接单


第一时间想到了吴翰清。

吴翰清江湖人称道哥,是阿里的守护神,23岁就成为阿里最年轻的高级技术专家。阿里从不缺牛人,也不缺人才,但吴瀚清却是凌驾于人才和牛人之上的神一般的存在。

吴翰清的母亲是湖南大学的老师,父亲是医生。吴翰清小时候,经常被人称作神童,次次考试得第一那都是小意思了,后来,年仅15岁的吴翰清顺利地考进了西安交大少年班。

“其实这不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我想说,我和普通人一样。”作为少年班的一员,吴翰清总对旁人眼里附加于他身上的那道所谓的“天才光环”略感无奈。

得利于西安交大计算机实验室的便利条件,吴翰清渐渐迷上了黑客技术,开始没日没夜的钻研。16岁那年,吴翰清创立了一个集结全国安全技术翘楚的组织——幻影论坛,这个组织培养出了一批安全行业的顶尖人才,还成为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安全组织之一。

可是后来由于没钱支撑,吴翰清最终被迫关掉了幻影,“如果幻影论坛能开到今天,也许会成为网络安全界的CSDN呢。”说起这事的时候,他的语气之间总是藏不住的惋惜。

2005年,20岁的吴翰清在朋友推荐下去了阿里面试,面试官一看,眼前的年轻人是少年班出来的,虽然只有中学文凭,但也不敢轻视,于是就问他,你如何证明自己的技术水平?

吴翰清也不言语,接过面试官的电脑,三下五除二,当着面试官的面直接远程关掉了阿里的一台路由设备,导致阿里内部网络中断。

吴翰清不关心阿里是怎么赚钱的,他只是专注在自己的技术上面。当时他刚进阿里的时候,领导层并不重视网络安全建设,不走寻常路的吴翰清直接把全公司上下的游戏密码都破解了一遍,还留下了一封邮件告知,自此引起了全公司的重视。

吴翰清从毕业就一直待在阿里安全部,一待待了8年,亲历阿里云从初创到成长。

在2012年28岁的吴翰清带领阿里巴巴最尖锐的部队抵御了当时互联网史上最大的DDos的攻击,虽然这个战场没有硝烟,但是一旦被攻陷,整个阿里巴巴6万多员工可能会失业,甚至导致中国很多经济产业崩溃等情况。

可吴翰清一直有一个梦想,同年9月,他怀揣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离开阿里,这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紧接着,吴翰清加入了安全宝创业团队担任副总裁,想做出一套让自己满意的人工智能系统,甚至狂妄的宣称要去颠覆世界。

但当时的吴翰清看不清楚,世界根本不需要被颠覆,而且一个创业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内颠覆一个行业或一个市场,世界其实需要变得更美好,这才是创业公司应该追求的。

两年的创业维艰,让吴翰清唏嘘不已,“很锻炼人,主要是心累,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承受。”

2014年9月,阿里收购了安全宝的业务和产品。创始人马杰带着大部分人去了百度,而吴翰清则带着一小部分人回到了阿里。虽然这两年踩过了很多坑,吃过很多苦头,让吴翰清变得伤痕累累,但却让他变成了涅槃后的凤凰。

经常看到有人在网上问:为什么没有黑客攻击阿里巴巴?其实不是没有黑客攻击阿里巴巴,而是黑客根本攻不进去!

2017年“双十一”,阿里巴巴天猫单日成交额高达1682.69亿元人民币,支付宝的支付峰值达到每秒25.6万笔,数据库处理峰值达到每秒4200万次,支付宝实现支付总笔数14.8亿笔,消费保险的保单数达8.6亿单,菜鸟网络在“双十一”当天产生8.12亿单,协同快递企业共发货3.66亿。2018年双十一交易额更是达到了2135亿!这么庞大的访问和交易量正是因为有着吴翰清负责的阿里云维护与支持。

2017年8月16日,《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揭晓2017年全球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评选结果,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阿里云首席安全科学家吴翰清脱颖而出,获此殊荣。

转载自知乎ID:亲热,已获得授权。欢迎到多看阅读观看吴翰清著作《白帽子讲Web安全》,了解更多黑客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

24小时黑客在线QQ接单56生活网_24小时黑客在线qq接单
上一篇 2023年02月22日
正规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_正规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平台
下一篇 2023年02月24日
版权声明:谈到网络安全问题,就没法不谈黑客 (Hackte)。翻开1998年日本出版的《新黑客字典》,可以看到上面对黑客的定义是:“喜欢探索软件程序奥秘、并从中增长其个人才干的人。他们不像绝大多数电脑使用者,只规规矩矩地了解别人指定了解的范围狭小的部分知识。” 他们近乎疯狂地钻研更深入的电脑系统知识并乐于与他人共享成果,他们一度是电脑发展史上的英雄,为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那时候,从事黑客活动,就意味着对计算机的潜力进行智力上最大程度的发掘。国际上的著名黑客均强烈支持信息共享论,认为信息、技术和知识都应当被所有人共享,而不能为少数人所垄断。大多数黑客中都具有反社会或反传统的色彩,同时,另外一个特征是十分重视团队的合作精神。 显然,“黑客”一词原来并没有丝毫的贬义成分。直到后来,少数怀着不良的企图,利用非法手段获得的系统访问权去闯入远程机器系统、破坏重要数据,或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制造麻烦的具有恶意行为特征的人(他们其实是"Crack")慢慢玷污了“黑客”的名声,“黑客”才逐渐演变成入侵者、破坏者的代名词。 “他们瞄准一台计算机,对它进行控制,然后毁坏它。”这是1995年美国拍摄第一部有关黑客的电影《战争游戏》中,对"黑客"概念的描述。 虽然现在对黑客的准确定义仍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从信息安全这个角度来说,"黑客"的普遍含意是特指对电脑系统的非法侵入者。多数黑客都痴迷电脑,认为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过人,只要自己愿意,就可毫无顾忌地非法闯入某些敏感的信息禁区或者重要网站,以窃取重要的信息资源、篡改网址信息或者删除该网址的全部内容等恶作剧行为作为一种智力的挑战而自我陶醉。

相关推荐